陳仕豐醫師專業健檢 I 肝膽腸胃專科 I 功能營養(預防)醫學 專業健檢 I 肝膽腸胃專科 I 功能營養(預防)醫學 : 2024 WFU

2024年10月31日 星期四

受忽略的營養素-鎂離子

作者:陳仕豐醫師






如今,大多數人都知道應該補充維生素D和鈣,但很少人關注到鎂的需求。事實上,鎂在人體中的角色甚至超越了鈣。許多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例如頭痛、心悸、失眠、腸胃蠕動減慢、抽筋等,可能都與鎂缺乏有關。部分醫師甚至將鎂譽為「人體最重要的潤滑劑」。

鎂是體內第四多的礦物質,也是細胞中僅次於鉀的第二豐富二價陽離子。人體中的鎂大約50%存在於骨骼中,其餘則分布於組織和器官中,僅有約1%存在於血液中。鎂參與超過300種代謝反應,從蛋白質合成、細胞能量的產生與儲存、到DNA和RNA的合成都需要鎂。此外,鎂對維持正常的神經和肌肉功能、穩定的心律、神經肌肉傳導、血壓、骨骼強度及葡萄糖和胰島素代謝等,都起到關鍵作用。

血液中的鎂濃度正常是否表示體內的鎂充足?答案是否定的。由於體內只有約1%的鎂分布在血液中,其餘大部分位於細胞和骨骼中。因此,即使血清鎂濃度正常,細胞或骨骼中的鎂仍可能不足。臨床上目前缺乏簡單的檢測方法來直接測量細胞內的鎂含量,因此多以症狀來判斷是否存在鎂缺乏的問題。



鎂缺乏的症狀:

肌肉痙攣和抽筋:鎂在肌肉收縮和放鬆中發揮關鍵作用,因此鎂不足可能引起肌肉痙攣、抽筋和震顫,特別是腿部抽筋,是早期常見的症狀。

疲勞和虛弱:鎂參與能量代謝,缺乏鎂可能讓人容易感到疲勞、無力,甚至表現出更明顯的體力下降。

焦慮和易怒:鎂有助於穩定神經系統,缺乏鎂可能導致情緒波動,如增加焦慮、易怒或情緒不穩定的情況。

心律不整:鎂對維持正常心跳節律至關重要,嚴重的鎂缺乏可能導致心律不整,這是一個危險的健康信號。

失眠和睡眠障礙:鎂可幫助肌肉和神經放鬆,因此不足可能導致入睡困難或睡眠品質下降。

骨質疏鬆:鎂在骨骼健康中與鈣平衡密切相關,鎂不足會增加骨質疏鬆的風險。

高血壓:研究表明,鎂在血壓調節中也起到重要作用,鎂缺乏可能引起血壓升高。

頭痛或偏頭痛:鎂具有血管擴張作用,因此缺乏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引發偏頭痛或頭痛。

噁心和嘔吐:嚴重鎂缺乏可引起噁心、嘔吐和食慾減退,這些是身體極端缺乏鎂的警示症狀。

鎂缺乏的症狀是不是和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有不少相似之處,這就是為什麼有些醫師認為,自律神經失調患者的根本原因可能是鎂離子缺乏。鎂在神經系統的穩定性和神經肌肉的傳導中發揮重要作用,缺乏鎂可能導致頭痛、心悸、情緒不穩、失眠、抽筋等,這些正是自律神經失調的典型表現。因此,當身體中的鎂不足時,神經和肌肉功能容易受到影響,進而引發類似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

部分醫生認為,通過補充鎂可以有效減緩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對於懷疑鎂缺乏的患者,進行鎂補充(如富含鎂的食物或補充劑)可能有助於改善症狀並提高生活品質。這種療法的觀點源於鎂對神經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的廣泛影響,以及它在能量代謝、肌肉收縮和神經傳導中的關鍵角色。

鎂如何補充?

鎂的飲食來源:
綠葉蔬菜:例如菠菜等深綠色蔬菜。
堅果和種子:如杏仁、南瓜子、腰果、芝麻和葵花子。
全穀物:如糙米、燕麥、藜麥和小麥胚芽。
豆類:黑豆、鷹嘴豆和扁豆等。
魚類:如鯖魚、鮭魚和鰻魚。
黑巧克力:尤其是高可可含量的巧克力。
豆腐:也是良好的鎂來源。
然而,鎂的吸收度會因食物種類和個人體質(如消化系統健康)而異,因此僅依賴飲食攝取並不一定能保證體內鎂的充足

鎂的營養補充劑種類:
氧化鎂(Magnesium Oxide)
吸收度低(生物利用度約4%至10%),因水溶性差,多用於胃藥或緩瀉劑,不適合作為主要鎂補充品。

檸檬酸鎂(Magnesium Citrate)
吸收度較高(約25%到30%),適合用於鎂補充,也有助於改善便秘。

甘胺酸鎂(Magnesium Glycinate)
吸收率最高(可達80%以上),對腸胃刺激較小,適合長期補充或腸胃較敏感者,並有助於放鬆和睡眠。

此外,鎂還可以經皮膚吸收,因此一些乳液產品中或沐浴鹽中加入了鎂,對於腸胃吸收較差或受藥物影響的個體,經皮吸收是一種替代方式。

結論

鎂離子在人體中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它不僅參與超過300種酶促反應,還在能量代謝、肌肉和神經功能、心臟健康、骨骼強度以及血糖和血壓的調節中發揮著關鍵角色。總之,維持充足的鎂對整體健康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從而確保身體系統的高效運作。但是若是慢性腎臟病患者或是嚴重的心臟疾病患者,在補充鎂之前還是需要和您的醫師討論之後,再來決定是否需要補充。


Reference

1.Firoz, M., & Graber, M. (2001). Bioavailability of US commercial magnesium preparations. Magnesium Research, 14(4), 257-262.

2.Lindberg, J. S., Zobitz, M. M., Poindexter, J. R., & Pak, C. Y. (1990). Magnesium bioavailability from magnesium citrate and magnesium oxid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Nutrition, 9(1), 48-55.

3.Schuette, S. A., Lashner, B. A., & Janghorbani, M. (1994). Bioavailability of magnesium diglycinate vs magnesium oxide in patients with ileal resections. Journal of Parenteral and Enteral Nutrition, 18(5), 430-435.

4. Marta R PardoMaría Alicia Camina Martín   (2021). Bioavailability of magnesium food supplements: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tion. 2021 Sep:89:111294. Volume 89, September 2021










2024年10月1日 星期二

神奇的維生素C點滴—-基礎篇

作者: 陳仕豐醫師



市面上很多醫美診所標榜美白點滴,有美白效果,抗老化的效果,真的有這麼神奇嗎? 真的有療效還是商業宣傳呢?

答案是:真的有這麼神奇的效果
而美白針中的最主要成分就是"神奇的維生素C
接下我們來了解維生素C在身體的主要作用 ,就可以了解為什麼它有這麼神奇的效果。

維生素主要人體的作用

1. 抗氧化作用:維生素C是一種強力的抗氧化劑,能夠中和體內的自由基,保護細胞免受氧化損傷。這有助於減少慢性疾病(如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

2. 調節免疫系統:維生素C有助於增強免疫調節功能,促進白血球的產生和功能,從而提升身體對抗感染的能力。它還有助於抵抗病毒和細菌。另外,高劑量的維生素C點滴治療,還能降低身體組織胺的濃度而降低過敏的症狀(ref1,2)。

3. 膠原蛋白生成:維生素C對膠原蛋白的合成至關重要,膠原蛋白是一種支持皮膚、骨骼、肌肉和血管的蛋白質,尤其對於傷口癒合和皮膚健康十分重要。若嚴重缺乏維生素C,會產生壞血病(因血管上膠原蛋白缺乏,造成血管容易破裂出血的疾病)。

4. 心血管健康:一些研究顯示,維生素C能夠降低血壓,並減少低密度脂蛋白(壞膽固醇)的氧化,從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5. 促進鐵的吸收:維生素C能夠提高非血紅素鐵(來自植物性食物)的吸收,從而有助於預防和治療缺鐵性貧血。

6. 皮膚保護:維生素C能增加膠原蛋白的緻密度而增加皮膚抵抗紫外線的傷害,併有助於淡化色素沉澱,保持皮膚健康和彈性。

維生素C點滴  VS 口服誰勝出?

既然維生素C這麼有用,每天多吃維生素C就足夠了嗎?為什麼還需要打點滴呢?
答案是:點滴效果更好,並且可能產生意想不到的功效。

維生素C是一種水溶性維生素,當它在血液中的濃度超過一定水平時,腎臟會很快將其排除體外。因此,口服的維生素C無法在體內維持高濃度。然而,透過點滴方式給藥,能夠在血液中快速達到高峰濃度,從而增強抗氧化的效果。此外,當維生素C的濃度進一步提升時,甚至對某些腫瘤細胞具有毒殺作用。(ref3)

因此,維生素C點滴不僅可以提供更強的抗氧化功效,還可能在更高劑量下對特定的健康問題產生顯著的治療效果。


每個人都適合維生素C的點滴治療嗎?

因為現在的環境充斥著化學物及汙染物質、不良的飲食習慣及加工食品,所以體內的維生素C大多偏低(可以抽血做檢測)。所以其實每個人都適合維生素C點滴來排除身體的自由基。

有幾種族群特別需要維生素C點滴:

過敏、氣喘、常發炎感冒、抽菸或常吸二手菸這類慢性發炎族群特別需要維生素C點滴來中和體內的自由基。(ref 4)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蠶豆症、嚴重肝、腎功能不全或是嚴重心衰竭的患者,施打前需要專業的醫師評估,才能決定是否可以施打


結語:

營養點滴不僅僅是我們傳統印象中的「補充營養」,適當劑量的營養點滴還可以具有「治療疾病」的效果。因此,適當且適量的營養點滴治療,是可以達到抗發炎、抗過敏和抗老化的作用。


若對點滴治療有興趣
按此請洽詢

Reference 
1.Histamine and ascorbic acid in human blood. J. Nutr. 110, 662–8 (1980). 
2.Intravenous infusion of ascorbic acid decreases serum histamine concentrations in patients with 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diseases. 
  Naunyn-Schmiedeberg's Archives of Pharmacology Volume 386, pages 789–793, (2013)
3.High-Dose Intravenous Vitamin C Combined with Cytotoxic Chemo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A Phase I-II Clinical Trial.
  PLOSONE|DOI:10.1371/journal.pone.0120228 April 7, 2015
4.Intravenous vitamin C in the treatment of allergies: an interim subgroup analysis of a long-term observ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Medical Research 2018, Vol. 46(9) 3640–3655

2024年9月8日 星期日

醫學閒雜談

1.天啊!我的大腸漏洞了

2.魚油該吃不該吃?

3.神奇得維生素C--基礎篇

4.受忽略的營養素-鎂離子

魚油該吃或不該吃? 讓證據告訴你

作者:陳仕豐



很多人都說魚油具有抗發炎和減少心血管疾病的功效,因此許多生技公司投入大量資金生產和廣告各種魚油產品。然而,市面上的魚油產品琳琅滿目,價格有高有低,應該如何選擇呢?


從學理上來看,魚油屬於Omega-3脂肪酸類,但人體更需要的是EPADHA。因此,好的魚油應該是EPADHA濃度較高的。但魚油真的有對心血管疾病有幫忙嗎?讓我們來看看以下研究報告:



STRENGTH研究報告


2020年發表的STRENGTH研究比較了魚油(4omega-3 carboxylic acid)和玉米油對心血管疾病的影響。結果令人意外且失望,因為魚油在預防心血管疾病方面完全沒有幫助,反而增加了心房顫動(AF)和腸胃不適的風險。唯一的好處是,魚油組的三酸甘油酯有明顯下降。因此,結論是一般含EPADHA的魚油,即使劑量增加,也無法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然而,如果使用的是純EPA魚油,結果就完全不同了。



JELIS研究報告


第一篇研究是日本在2009年發表的JELIS臨床試驗。試驗結果顯示,在使用降脂藥物(statin)的基礎上,額外使用1800mgEPAEPA ethyl ester)可以在血糖偏高的人群中降低22%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發作風險,而在血糖正常的人群中,風險也下降了18%






REDUCE-IT研究報告


第二篇研究是美國在2019年發表的REDUCE-IT臨床試驗。研究結果表明,在使用降脂藥物(statin)的基礎上,額外使用4000mgEPAicosapent ethyl)確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







EVAPORATE研究報告


第三篇研究是2020年發表在歐洲心臟科學會期刊的EVAPORATE臨床試驗。研究對象是在使用降脂藥物(statin)期間,三酸甘油酯偏高且心臟電腦斷層顯示有冠狀動脈硬化的人群。研究結果發現,使用4000mgEPAicosapent ethyl)後,這些人的三酸甘油酯顯著下降,動脈硬化斑塊體積也下降了17%。相比之下,使用安慰劑的組別中,斑塊體積上升了一倍。因此,這項研究證實EPA對心血管確實有幫助。





結論:


如果已經有心血管疾病,在已經使用降血脂藥物(statin)的情況下,加入2g-4gEPA魚油確實能降低心血管疾病惡化的風險。然而,有心房顫動(AF)的病人需要謹慎使用。


但是若是沒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使用EPA魚油目前還沒有證據是能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產生。不過,如果沒有心房顫動病史,適當使用魚油,增加體內omega-3的濃度,從學理上來說,對身體也有抗發炎的效果。


總而言之,在適當的狀況下,使用適當的魚油,對身體確實是有幫忙,但是還是建議在使用魚油前,諮詢一下專業的醫師或營養師,選擇適當的魚油使用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Reference 


1: Effect of High-Dose Omega-3 Fatty Acids vs Corn Oil on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at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STRENGT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20;324(22):2268-2280. doi:10.1001/jama.2020.22258


2: Suppressive effect of EPA on the incidence of coronary events in hypercholesterolemia with impaired glucose metabolism: Sub-analysis of the Japan EPA Lipid Intervention Study (JELIS)

Atherosclerosis 206 (2009) 535–539


3: Cardiovascular Risk Reduction with Icosapent Ethyl for Hypertriglyceridemia

N Engl J Med 2019;380:11-22


 4: Effect of icosapent ethyl on progression of coronary atherosclerosis in patients with elevated triglycerides on statin therapy: final results of the EVAPORATE trial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0) 41, 3925–3932

2024年5月29日 星期三

關於作者

 



陳仕豐醫師(蛋頭醫師)


關於我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系畢業;在中西醫學習過程中,發現中醫理論強調的是身體與環境的協調,而西醫理論則是實證科學,也就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在醫院臨床工作四年後,轉入高階健康檢查領域,致力於疾病衛教及預防醫學。在偶然的機緣下,接觸了功能營養醫學,發現許多疾病或身體不適的起因都是因為不適當的飲食或污染的環境,這與以前所學的中醫知識不謀而合。因此,近幾年主要研究中西醫的整合營養醫學。

主要服務包括腸胃鏡檢及健檢報告諮詢外,還兼做功能營養醫學、營養點滴及癌症營養輔助治療。

現任


1.柏忕健康管理中心內視鏡室主任
2.柏忕健康管理中心功能營養醫學中心主任
3.科博特診所兼任醫師
(主要服務項目:營養點滴,腸漏症,代謝症候群,腸道功能異常,腫瘤營養輔助治療)


學經歷


中國醫藥大學中西醫學系畢業
長庚醫院中醫部實習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中醫部實習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一般內科總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肝膽胃腸科總醫師及主治醫師
彰濱秀傳肝膽腸胃科主治醫師
台灣內科醫學會會員
台灣消化系醫學會會員
台灣消化系內視鏡醫學會會員
台灣基因營養功能醫學會會員
IFECTW(功能醫學研究中心)結訓學員及兼任講師
抗衰老醫學研究會(F.L.A.M.E)認證醫師及會員

專長


癌症疾病:癌症營養輔助及追蹤、靜脈營養注射
營養醫學整合:基因檢測、疾病預防策略、精準醫療
排毒功能異常:肝臟排毒、重金屬排毒、塑化劑排除
肝膽腸胃道疾病: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腸漏症、腸道菌叢失調、急慢性肝炎、胃腸鏡檢測及息肉切除、腹部超音波檢測
免疫異常:自體免疫、異位性皮膚炎、濕疹、免疫力失調、急慢性過敏原檢測
代謝異常:代謝症候群、糖尿病併發症預防
專業健檢報告解說


2024年5月28日 星期二

天啊! 我的大腸漏洞了!

淺談腸漏症及腸漏症原因
作者:陳仕豐醫師

你是否有以下症狀:腹脹、腹痛、便祕、腹瀉、頭暈、過敏、睡眠品質不佳、莫名的皮疹和關節疼痛?雖然這些不適讓你感到困擾,但在做了許多檢查後,醫生卻說你沒有任何問題,最後的結論是你可能只是太焦慮和緊張了。然而,這可能意味著你患上了腸漏症!


腸漏症是甚麼?

簡單來說,腸漏症(Leaky Gut)是指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損,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這使得腸道內的細菌、病毒和未消化的食物分子等能夠進入血液或淋巴系統,引起身體產生免疫反應以清除這些外來物質,進而導致身體出現慢性發炎症,引發許多不適的症狀。

許多研究已經證實,腸漏症可能與多種疾病有關。例如,蕁麻疹、乾癬或濕疹、慢性疲勞、頭痛、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腸躁症和某些體免疫性疾病等等。


腸漏症產生的原因

腸道黏膜屏障是身體防禦系統的一部分,有助於阻擋有害物質進入血液循環。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包括黏膜、黏液層、腸上皮細胞和免疫細胞。當腸道黏膜受損,小腸絨毛萎縮,這層防禦就會下降,若時間拉長沒有及時修復就有可能產生腸漏的問題,甚麼狀況會影響腸道屏障而讓腸道通透性增加呢?

發炎性腸道疾病(IBD): 克隆氏症(Crohn disease)和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等發炎性腸道疾病可能導致腸道通透性增加。慢性的腸道炎症可以損害黏膜屏障,影響其正常功能。 

腸道感染: 某些細菌、病毒、寄生蟲或黴菌感染都可能引起急性的腸道炎症,這可能導致暫時性或長久性的通透性增加。  

飲食及藥物因素: 過量使用止痛藥、長期使用胃藥、酒精濫用、高脂飲食、食品添加物、高血醣、食物敏感或食物過敏等可能影響腸道通透性。

自體免疫疾病: 某些自體免疫疾病,如類風濕性關節炎、自體免疫性甲狀腺疾病等,可能與腸道通透性的增加相關。

腸道神經系統異常: 腸道神經系統的異常,包括壓力、情緒因素甚至睡眠品質、晝夜節律等,都可能對腸道通透性產生影響。


腸漏如何治療?

目前並沒有一種特效藥可以治療腸漏症,因為每個人產生腸漏的原因都不盡相同。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尋求有經驗的醫師的幫助,並與細心的營養師和健康管理師合作,透過詳細的病史詢問和適當的檢測找出引起腸漏症的原因。一旦找到原因,就可以制定個人化的建議計畫,包括飲食和生活習慣的改變以及搭配適當的營養品。透過耐心的調整,身體的發炎狀況會得到改善,許多身體不適的症狀也會得到緩解。